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

帶你暢遊靈深一席談

恩甘(Kim Englemann



人們往往視讀經為吸收道德原則、教義和歷史資料的途徑。以下的文章會帶領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與聖經交流,可以實質上幫助我們與神建立關係,滿足我們靈性上與創造主結連的深切渴求。

這些作者也都發現神的道是活的,現在仍向我們說話。我們帶著默觀的心境讀經,開放自己接受聖靈的光照,便能真實地與永生神展開對話。若你真的經歷到這種對話,過程實在是好得無比。我們有了這種醒覺,自己個人和集體讀經的時候,便不再只是因為我們「應該讀經」,要理解一些年代久遠的文字;卻是要讀出永活的基督今天向我們所說、激動人心的話,祂親自用聖經照顧我們心靈的需要。

我們盼望你會在小組裡運用這一部分的文章,探討和實踐下面所列出的操練。你可能會想集中看一兩部分,是你的小組認為有幫助的。你可以靈閱方式專注讀一段經文,好叫經文也「閱讀你」,或可將安靜一環融合在小組讀經時間中,這會是個不錯的開始。這些操練帶給人生命,促使我們與奇妙的神團契。準備好展開這奇妙旅程吧!


從後現代的角度看聖經──麥拉倫(Brian McLaren


你怎樣閱讀聖經?

麥拉倫區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讀經方法:有人會把聖經分拆再分析,就如在實驗室解剖青蛙一樣;也有人在讀經時,讓聖經反過來「閱讀自己」。有人把青蛙看作一種生物,並在牠棲身的自然環境中,對牠作不同的觀察;同樣,如果聖經是「存活及動態」的,它也會透過不同的途徑,去跨越並打破我們的箱子及圍牆。

麥拉倫說有時我們像法利賽人及撒都該人一樣,愛箱子多於愛耶穌。在我們閱讀聖經時,又或是當我們以「自由派」或「保守派」等標籤去把信徒兩極化時,我們便建構著圍牆及規條,去限制信徒間互相聆聽及從不同的角度學習。麥拉倫認為聖經的地位很崇高,但卻不會把它視為一本律法書,用來挖掘簡單答案以回應複雜的問題。他指出「有時候『確定』變成了我們不想思考的藉口」,反而聖經「把我們置於掙扎之中(為思索現今複雜議題的答案而掙扎),讓我們能更易聽見聖靈的聲音」。

1.      你是否覺得讓聖經來「讀你」這概念有用?如有人提出這是一個更貼近默觀的方法,讓你能理解聖經的說話,你會如何把這概念實踐?
2.      你是否覺得基督徒的世界被教條及標籤兩極化、讓人無法欣賞及聆聽不同的觀點?為甚麼?
3.      為何你認為法利賽人及撒都該人愛自己的箱子多於愛耶穌?
4.      這些現今教會所抱緊的箱子,如何令他們無法在這世界確立和實踐神透過聖經給我們的召喚?


「陌生境地」釋經學──克萊布(Larry Crabb     


克萊布開始時以「陌生境地」來形容人存於世上,卻發現內心深處的渴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狀態。陌生境地就是我們至少隱約發現,在此生的旅程中,這世界非我家。我們一旦察覺自己身處的境地,聖經就「讓我們的眼晴明亮」,並加添我們力量,讓我們向著未知及神秘的前方進發。當我們不再為這世界而調適自己,並決定為了未來的生命而活時,聖經便活起來了。這意味著我們要學習活在神的同在裡,並讓這個事實去為我們的生活重新定義,而不是相反的做法。這樣做的目的,有部分是要學習體驗神的臨在,並讓閱讀聖經成為我們與神的對話。當我們閱讀聖經,發現自己處身陌生的境地裡,便會對閱讀聖經產生一種迫切的渴求,以致我們能更理解神、聽到祂的聲音,並被祂所改變。

在我們閱讀聖經、容讓它有多重的意義,是我們可以「輕鬆地帶著神聖的想像力」來理解時,克萊布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,可幫助我們經歷神的同在:神願意透過聖經解答我哪些問題?(很多時候,神只是回答那些正確的問題,而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)當我坦然面對生命,生命要我提出哪些問題?神可怎樣把罪人潔淨,預備他們去參加派對?

1.          在你的記憶裡,有甚麼時候你能察覺自己身處於「陌生境地中」?
2.          你有否經歷過藉著閱讀聖經與神對話,懂得調適今生以迎接來生?如有,請形容一下你那次經驗,否則,分享一下閱讀聖經於你是一種甚麼的體驗。
3.          克萊布那三條鼓勵我們看聖經時提出的問題,有沒有包含你想向神發出的問題?
4.          克萊布提議我們「輕鬆地帶著神聖的想像力」來讀經,你如何詮釋這個看法?


默觀式讀經:迎見神的心──莊臣Jan Johnson


「用一個真誠、尋求聖靈向我說話的心」來讀聖經,是本文的要旨。莊臣簡潔地介定這為「邀請,或懇求,或把自己順服下來」的態度,以致人對神的聲音能夠保持開放。這種態度使讀經與人生息息相關,帶來亮光及個人成長。這種向度讓我們學習放下自己的議程──令「『靈修時間有收獲」,或是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。這樣,我們便可以聽到聖經透過聖靈的大能說話,而非操控聖經。我們與神共處的時間,不是為了得到有效的結果,以成就人的特定目標。相反,這種聖經默想法是關乎開放自己,來親身體驗神的豐盛、深厚,叫人得著滿足的慈愛。

學習聆聽聖經時,有穩定的時間地點,有一本記事簿寫下分心的事情,另一本列出可能會浮現出來「要處理」的事務清單;這些都是有效、實用的方法,有助我們對神的聲音保持開放態度。

當然,我們的腦袋尚有其他方式干擾我們。莊臣稱這些腦海中不同的聲音為「理事會委員」。這些紛擾的思想湊合了我們不健康的動力,令我們深感罪疚、過分鞭策自己、以助人來取得優越感而顯得專橫,或只是令我們感到卑劣無望。能夠辨識這些思想、為之命名,是重要的。然後,便可以將它們擱在一旁,重新專注於神當下所說的話。做到這點是極為重要的。唯有這樣,我們才能夠在默想聖經時,撤離負面的聯想,持開放的心專注與神互動相交,經歷自由並進深與祂的關係。

1.          當你默想聖經、禱告時,最常有的干擾是甚麼?你怎樣處理?
2.          莊臣指信徒往往想在靈修時間中「有收穫」,或從神那兒「得到結果」,這對你來說是否似曾相識?你的經驗是怎樣的?
3.          在你默想、禱告的時刻,你是否易於察覺自己將要陷入一種操控性、議程主導的心態中?那警號是甚麼?
4.          能夠與神的真實臨在有活潑的互動,會令你在默想中感到興奮嗎?那是怎樣的?


擾亂天下的聖經──湯樸(Gray Temple


湯樸很快便告訴我們,復活的耶穌基督現在與我們真實地同在,就是我們最終的權威。聖經指向耶穌,聖靈又用聖經向我們說話;但宗教改革發生前,聖經從未享有那種如同「教宗」的權威,這卻是今天很多教會中的情況。湯樸格雷的重點是,拼命處理聖經所呈現的認知層面上的不協調(這只是指到邏輯上的不一致,如猶大是怎樣死,六日創造等),迫使我們把聖經塑造成一個樣板,但聖經本來卻不打算是這樣。

湯樸建議,固執己見的人不時會從聖經搜集一些所謂確據,好叫自己不用在祈禱中為一些問題掙扎,不容聖靈介入詮釋。聖經卻不是為減少矛盾張力而寫,而是為叫我們能夠擁抱不肯定的事。只要我們保持靈活變通,把一切都帶到神面前,便會不斷長進成熟。湯樸大力指出,若果聖經是為減少張力而寫,便應當寫得更像一本規則手冊,刪去很多模稜兩可的地方,也應寫得更有系統和清晰。他鼓勵聖經主義和非聖經主義的基督徒可多作開明的討論,減少爭辯。他相信雙方也領受了神的恩典,應該彼此分享恩典,而非互相嘲笑怒罵。

藉著聖經(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啟示)、傳統(教義和信經)和理性(禱告而得的理解和聖靈的啟示),來透視神的全部啟示,是很有用的指引。這三者連成一線,互相配合的時候,就是一個很好的引證,三者俱備時,便不會由於聖經和傳統丟棄思想。湯樸如此說:「神的僕人謙卑自己,熱心事主,願意帶著禱告的心打開聖經討論事情的時候,便會展開一次歷險。」

1.          你曾否從一個似乎不屬於你神學陣營的人中,發現一些聖經真理?你發現了甚麼?
2.          你甚麼時候曾掙扎或拼命要理解聖經,而發現自己成長了?
3.          湯樸認為復活的基督才是我們最終的權威,聖經只是神所用的工具,不是只有一個定義的權威規則手冊——你認為怎樣?
4.          聖經主義和非聖經主義的基督徒開放又互相尊重地對話時,會造就哪些具創造力的可能性呢?


古經今讀,滋養心靈──史密夫(Gordon Smith


史密夫給我們指出如何細讀古經而叫生命得滋養。這聖書並非一本自學手冊,非建基於我們的努力上,更非只是一套枯乾硬死的教條。在這些思維背景影響下讀經,並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,也無助於引導我們與基督作出轉化生命的相遇。作者提醒我們,聖經各卷本身從來都不是目的,而是指向認識、愛慕和服侍基督之恩典途徑。為使讀經能帶來生命轉化的經驗,作者提出以下建議:

首先,認真研讀聖經是重要的閱讀技巧,我們應該使用這些技巧,特別是因為它們能鼓勵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讀經而讀得通明。

第二,要讓經文向我們提出問題,關鍵就在於如小孩般專注,心靈上舉,叫經文向我們說話。在過程中放慢速度、細心的傾聽,是重要的。

第三,群體一同讀經,有助解除我們對某些經段的既有假設和個人偏見,亦有助我們持開放態度,容納信仰群體中對經文的不同理解。個人慣於忽略的經文,亦因而瞬刻間散發生命的活力。

第四,若我們是從心底對經文作出回應,必然會為我們帶來改變,因為我們會順服經文,按它的教訓行事。

最後,當我們在群體中一起執行聖禮時,那就成為神聖的時刻,因為在領受主餐時,神的道就深深嵌進我們心裡。

這樣研讀聖經,才能滿足我們心靈的渴想,就是藉耶穌更深入地認識神,建立真摯的關係。

1. 對你來說,以上的提議,哪些容易做到,哪些較困難?為何會這樣想?

2. 你有沒有遇過一些處境,聖經本身看來變成了研讀的目的?這對你有何影響?

3. 你有沒有試過在信仰群體中讀經時,忽然了解到你自己既定的前設和偏見?這發現又如何影響你對經文的回應(上面第四點)及順從?


道成肉身:在聖經中與神相遇──賀珍Judith Hougen


作者指出我們往往將讀經與禱告分開,讀經被視為鍛煉背誦或積累資訊的練習。但另有一種向度,可使讀經成為與神親近的經歷。這種閱讀正是靈命塑造的基礎,它把我們的故事和神的故事連接起來。讀經時頭腦和心靈必須相通,讀經才不會淪為冷漠和公式化,還成為聆聽神的聲音和與祂建立更深關係不可缺少的一環。當我們讀經時對聖靈持開放的心,而不是在乎「掌握」經文,就是容讓「神的靈掌管我們」,容讓自己「被神所閱讀」(盧雲,2[M1] )。換句話說,在這種願意接受的狀態下,我學會如何與神共處,而不著眼於可以為神做甚麼。讀經不是要累積獎賞,計算自己認識或閱讀過多少篇經文,而是要體會神對我的愛。

Lectio divina的操練幫助我們學會如何與神共處。第一步「lectio:閱讀聖經」召喚我們浸淫在經文中,並聆聽那意味深長或吸引我們注意的字或詞組。在第二步「Meditatio:融入經文」中,我們以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再讀經文一遍,讓尖銳的問題浮現,例如「這個字與我的生命有甚麼關連?」或「經文令我想起甚麼問題或影像?」在這種開放、默想的狀態下,我們未必察覺到自己正逐漸地被神改變和模造。「Oratio:神觸動我心深處」這段時間,讓我們表達對神的渴望,亦讓神成為這個渴望的化身。這是透過文字和靜默與神溝通的時間。最後,「Contemplatio:在靜默中休息」幫助讀者在經文中找到可歇息的安寧時刻。有時緩慢而溫婉地再讀經文一遍是有益的,靜默為我們創造空間,讓我們整個人對神的話語作出肯定的回應,讓祂的話從內至外模造我們。

我們為甚麼要這樣做?就是要仿效耶穌,以具體、真實的方式去愛;並且學習覺察神的同在,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活在神的同在中。

1. 上述靈閱的過程如何幫助我們在讀經時,能超越為要得神的獎賞的層面──就是只顧積累聖經真理的頭腦知識?
2. 對部份人而言,靈閱聽起來好像太出世或「靈異」。這個過程實際上如何成為賀珍所說的極為實用──或者套用神學術語──本質上道成肉身?
3. 為甚麼在神裡面靜默是如此困難?你認為今天我們的生活、教會和禱告有足夠的安靜嗎?我們總是急於填滿也許神要親身填滿的空間和靜默,這反映了我們和所身處的文化有甚麼問題?

  
作者簡介:
恩甘(Kim Engelmann)是加州梅諾公園長老會關顧部(Congregational Care at Menlo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)的牧師,她從伯納德學院(Barnard College)修得學士學位,再在普林斯頓神學院(Princeton Seminary)取得道學碩士,及在波士頓大學(Boston University)取得教牧學博士,專攻牧養關顧。恩甘有三名子女,分別是8歲、10歲和12歲,她的丈夫恩格爾曼(Timothy Engelmann)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,他們也養了一隻狗,一隻天竺鼠,一隻愛情鳥,一隻龍貓和一隻白兔。
 



 [M1]請查核頁碼,原書為p.82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