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內爾(David G. Benner)
翻譯:紀榮神
一眾編輯、作者和讀者圍坐一桌,彼此分享大家跟從基督的靈旅經歷。這意境可以象徵我們的異象,也一直引導《靈深一席談》的發展。這部分(我們希望會繼續保留這環節)就代表我們相聚傾談的桌子。
我們很歡迎首次閱讀這雜誌的讀者加入對話,感謝他們加入我們。相信你也會很欣賞他們對過去一些文章的精心回應。
開始看見
我很想感謝貝朱麗葉(Juliet Benner)寫下〈細看品嘗:默想倫勃朗的名畫「浪子回頭」〉(“O Taste and See: A Meditation
on Rembrandt’s ‘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’”,1:2期〔編按:首四期由天道書樓翻譯出版為《心靈對談》〕)。我不得不承認,自己不是自然就懂得閱讀、解釋和欣賞聖經。我發覺自己糾纏語言,被一些細節弄得分心,滿足於含糊地理解主的話。貝女士溫柔但堅定地張開我的雙眼,叫我看到只要帶著祈禱默想的心,經典藝術作品和聖經可以相輔相成,深化且豐富基督的信息。這對我實在是一個祝福。我安靜地反思一些有靈感的藝術品,聖經的故事就變得活現過來,主的恩典和能力湧流在我心中。謝謝你,幫助我更易理解聖經。我現在能夠看到聖經的美善,知道聖經與我的人生息息相關。
卡利南(Amy Cullinan)
澳洲悉尼一位高中生
假我
這是一個真假難分的時代,《真我/假我》(The True Self/False Self,1:2期)是很合時宜的糾正。這一期從很多不同角度作出探討,揭示假我各種騙人的操縱技倆,使真我重拾人心的應有位置。
不過,我如飢似渴地讀完這一期後,有些問題縈繞不休。我們活在這真假難分的世界,某程度是由於「個人主義過盛」,崇尚唯我獨尊。但有沒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接觸那看重群體、而不只看重個人的真我?若有的話,人如何可以促進這過程?我們的屬靈同伴小組已同行到第二年,只要我們彼此問責,在個人和群體生活中一同追求真誠,校正自己對準神的心意,就可以一同歡欣雀躍,不再因個人主義的衝擊而不滿。
另一個問題是關於真我假我討論中的二分法,似乎是說到,真我不難尋回,假我亦很快可以拋開。但有些人為了免於真我被消滅,很早便出現了假我。對他們來說,重尋真我的旅程非常漫長艱辛。要拆下假我,便要先接納假我的適應功能。面對假我,不要視假我為敵,卻是一位會送你禮物的朋友,這樣做或能清楚顯明我們現在如此生活,背後有哪些潛藏的動機。這樣,假我就不是被抵銷,而是被救贖,甚至可被欣賞,畢竟假我是為了保護真我不致消失才誤導我們。這過程要求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論斷來接受假我,像迎接一位「失散很久的朋友」。問題是,在多大程度上,假我是真我的「差劣反映」?若是如此,人如何才能對信實的神,從缺乏安全感到生出信心?
諾拉斯克(Rodolfo R. Nolasco Jr.)
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奧特伯恩(Otterburne, Manitoba)
主佑神學院(Providence Theological Seminary)
分享旅程的恩典
被邀請加入這一席談,感覺得好。我肯定很多讀者也像我一樣,深感在這天路歷程中,需要分享對話。看來,我們很多人也會上教會,盡一切努力搏得「好基督徒」的稱號,卻不多有群體意識。
我第一次收到《靈深一席談》時,馬上覺得有一份歸屬感。我讀到編輯和作者的名字,就會心微笑,很多都是我透過他們的著作而認識的。我很欣賞他們願意談論自己的事,不怕受到傷害。我很喜歡他們把焦點放在聖靈,而非教導的公式上。而他們的提問所帶來的祝福,不下於提供答案。
《靈深一席談》每一期也總是我的祝福,論真我/假我的那一期(1:2期)道出了我的慘況,也提供幫助和得自由的盼望。我面對自己,看到自己徘徊在真我和假我之間時,便最強烈地感到自己需要群體。我一生也想努力做好自己,但若靠刻意努力,以尋找宗教生活中的肯定,這是多麼悲哀。有些同路人學會聆聽聖靈的聲音,能聽到他們分享盼望和肯定,是何等有福。
我未看這期刊前,已讀過很多貝內爾(David Benner)的著作。我最初看到他的名字,便馬上翻開《靈深一席談》試閱。後來認識到更多作者,如蒙加里(Gary Moon)、湯樸(Gray Temple)、梅頓(Thomas Merton)、譚沛泉(Eckman Tam),這實在是莫大的祝福,他們的文章都顯明有聖靈感動。我竭力追求聆聽聖靈的聲音時,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知道自己透過這份雜誌,認識到很多靈友,我為此感恩。
庫爾曼(Delcy Kuhlman)
美國密芝根州布坎南(Buchanan, Michigan)
不再孤單
有時候,這是一條很孤單的路,途中嘗試弄清楚自己是誰,為何在此,存在的一切意義是甚麼。在這條路上,我有時感到一片漆黑,不知道自己是否唯一會為信仰掙扎的人。不過,當我拿起《靈深一席談》,讀到一些同路人的親身經歷和掙扎,便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我的心再次充滿盼望。
幾星期前,我在祈禱時非常掙扎,不知道可以如何向神訴說一件痛苦的事。那天早上我祈禱不下去,讀到沃克(Paul Walker)的文章〈在傷痛之時禱告〉(“Praying when it Hurts”,2:1期)。他所分享的盼望深深打動了我,我雙眼盈淚,最終得到釋放。我情緒上能夠向神表達自己想告訴祂的事,雖然這一切是意在言外。我誠實地向神訴說自己的處境和掙扎後,在神美妙的同在中,再次找到愛和盼望。
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《靈深一席談》出版的人。我是每期的忠實讀者,能知道其他人的經歷和旅程,叫我深受感動。每個人真誠的分享都帶來很多造就和啟發。
萊伊(Lidia Lae)
澳洲墨爾本
請加入我們的行列,寫下你對今期《靈深一席談》的感想和回應!請分享一些幫助你理解信仰和繼續前行的想法,與我們一同探討每期中刻意注入的張力,回應當中所提出的問題。我們每期也會帶給你不同作者的聲音,請你也加入對話,好叫我們這一席談再推陳出新!
來信不宜多於800字,請寄到香港新界元朗洪屋
130號,中國宣道神學院《靈深一席談》編輯部收。
請寫明你的名字和簡單資料,不宜太長。我們收到來信不會作出通知,亦不一定會登出,敬請見諒。
請加入我們的一席談,我們很期待收到你寶貴的分享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