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耀全
翻譯:吳麗恆
「耶和華啊,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,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。」
「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,就早已喪膽了。」
「要等候耶和華。當壯膽,堅固你的心。我再說,要等候耶和華。」(詩二十七11、13-14)
微小的聲音
我們向主尋求導引,得到的往往是牧師、朋友或輔導員的忠告,這些意見固然很好,但卻非我們所尋找、所需要。其實,我們渴望聽見以利亞在烈風大作、地震、烈火之後聽見的上主微小的聲音(王上十九11-12)。
屬靈導引,就是聆聽上主微小的聲音。雖然上主在地震和火裏顯現,但我們也要清楚知道,上主似乎亦在沉默的環境裏顯現。我們往往在逃命時,在尋找藏身之所,快要筋疲力竭的時候,有這樣的經歷,並希望主對我們說:「你出來站在山上,在我〔耶和華〕面前」(王上十九11)。
學習向主的微小聲音作出調校是很重要的,因為主往往選擇在烈風、地震、烈火止住後,向我們耳語。問題是,我們的心跳砰然,把主的微聲蓋過了。我們像以利亞,只聽見自己不斷重複說恐懼和喪氣的話。
屬靈導引就是靈性調校,在繁囂裏辨識神的聲音,在熙攘忙碌的生活裡聆聽祂仍然微小的聲音。
聆聽神就是聆聽聖經,因為聖經既是從上主而來的信息,亦是祂向我們說話的媒介。屬靈導師與受導者一起聆聽主的聲音,幫助受導者辨識神的微聲,遵行祂的話。因此,導師應少說話,多聆聽,細聽受導者絮語背後的想望,幫助他調校向神。主的話絕不能被導師的話掩蓋。
對談開始
讓我們看看近日一次導引對談。有受導者來找我,以幫助他決定是否與家人移民加拿大,接受當地的牧養崗位。他剛從一次教會衝突裡熬出來,正在「養傷」。我們談過幾次,開始一回如下:
受導者:(面容焦慮)我真的搞不懂應該去或留。
導師:你似乎在兩難裏。
受導者:對啊。這是難得的機會,但同時,撇開剛過去的衝突,我在這裡的事奉也很有意義。只是孩子在加拿大讀書會比較好,我對香港的教育制度實在失去信心。
導師:所以兩個去向各有好處、壞處,不過你似乎先考慮孩子的利益。
受導者:是的。我想孩子有好的教育,也希望一家人親密些。香港的生活實在太忙碌了。我不是埋怨,但除了工作,生活應該有其他意義。衝突雖然過去了,卻沒有讓我的工作更輕省。然而,我不太肯定若移民的話,所付的代價會否太大──我們得離開所有親友、教會弟兄姊妹。我們很需要他們支持啊,真希望……
導師:之前的衝突似乎仍然帶給你傷害啊。我也聽到,你渴望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生活──除了是身體上、物質上,也是靈性上的生活。
受導者:說的對!我希望自己不僅是忙碌的工人。如果耶穌是我,祂會怎樣做呢?唉!
導師:唔,我也不知道。我想,祂會遵從天父的旨意。我也覺得,你不應因著過去的衝突來作決定。
受導者:是的,但我怎樣才知道天父的旨意呢?
導師:你也知道的,而且這幾乎已是陳腔濫調,但我想,我們應從讀祂的話開始。你願意與我一起用「靈閱」(lectio divina)的方式默想嗎?也許神會用這方法向我們說話哩!
受導者:好的。我們從哪裏開始?
沉思細味
以上對談從如何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作決定,轉而討論如何有更豐富的屬靈生活。我(導師)從對方所呈現的擔憂、疑慮和傷害,轉向把焦點放在隱藏在這些考慮以下的靈性故事。然後鼓勵受導者以神的話為尋求導引的本源。許多時候,屬靈導引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層面,或受導者心目中已有一定去向,只想藉此確定一下。「回到聖經去」的進路,讓人的焦點重新對準神,與祂回復「你─—我」的關係。這能幫助受導者將禱求的事帶回神面前,同時讓自己反省動機和內裏的渴望。
轉念間,我感到聖靈帶領我們用靈閱法,讀詩篇二十七篇。作為導師,我慢慢誦讀經文兩次,每次都請受導者細心聆聽有否從主而來的話,然後默想。受導者因此有空間細味,這也鼓勵他將思緒化為禱告。在主的臨在裏,我與受導者一起在默觀裏等候,享受這靜默的祝福,以及神溫暖的擁抱。我們繼續對話:
經文活現起來
導師:主向你說了甚麼新事沒有?
受導者:有的。能聽見祂的微小聲音,感覺真暢快,很紥實!(在開首禱告中,我曾隱約提到,神有時以微小的聲音向我們說話。)
導師:那微小的聲音是甚麼呢?
受導者:嗯!那時常浮現的字眼是「藏」。整句經文我想是「(祂)把我藏在祂帳幕的隱密處」(詩二十七5)。
導師:為甚麼「藏」字對你那麼特別呢?
受導者:蒙祂庇護,在祂聖幕的蔭庇下,真使人舒暢。覺得很安全、受保護。我的心有平安、自由和喜樂,知道神會守護我。
導師:是的,祂是我們的避難所。還記得彭柯麗(Corrie Ten Boom)的故事嗎?(譯按:彭柯麗,荷蘭人,二次大戰冒險把猶太人匿藏在家中密室)你的話讓我想起這故事。能感受到主裡面的平安,實在很精彩。似乎在主裡得平安,正是你所需,而你也從祂的話得到這平安。但真的是祂藏著你,還是你自己躲起來?
受導者:(有點困惑)這話怎講?
導師:你在主裡感到平安,我不是要奪走你這感覺,而是怕你覺得太安全──也許想繼續躲藏或逃避。
受導者:唔……這想法很有趣。為甚麼你會這樣想呢?
導師:我注意到你只停在經文的前半部,沒有細味後半部──「將我高舉在磐石上」。
受導者:哇!這很有力量喔,這不僅說我安全,我更被安置在磐石上哩!
導師:在你的生命中,這有甚麼意義?
受導者:(納罕)這是否說,無論前面有甚麼,我都不用害怕,因為主是我的磐石?
導師:你相信嗎?
受導者:是的,我相信。
導師:有這信念,感覺如何呢?
受導者:(思索)我不僅覺得安全,心裏還更踏實,可以繼續前行。這不是說,我就這樣決定移民了。而是說,我更會從「神想我做甚麼」的角度想,不只考慮情況的利弊。我想遵行祂的旨意。
導師:你這樣說很好啊。你說的時候,臉上很平靜,與你剛來這裏時的一臉焦慮大有不同。主已藉著祂的話說話。耶穌就是磐石。
受導者:是啊!我只想當耶穌的驢子。
導師:為甚麼呢?可以解釋一下嗎?
受導者:我初次蒙主呼召時,就是被耶穌的驢子故事感動(太二十一1-11)。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,卻揀選卑微的驢子。當時我對主說,我就像驢子,然而若祢肯讓我作工,我是萬分願意的。剛才我聽見你這麼說,就想起這事來。
導師:這很有趣啊。我確信神直接向我們說話的方法之一,就是從祂的話提供指引。我不是說要得印證一類的事情,而是說,當我們在祂跟前等候,祂的靈要指引我們,或讓我們想起祂的話。相信你明白我的意思。
受導者:是的,我明白。
導師:回說作主的驢子。這陣子你一直埋首工作,真像驢子。(笑)說認真的,這想法何以貼近你目前的情況?
受導者:你說的對,簡直是在「捱騾仔」嘛!(大笑)我想,這讓你察覺到,你不過是平凡人,但若你願意為神所用,祂能用你做不平凡的事。加拿大那邊的工作沒錯很有挑戰性,因為最近有許多香港移民,但這兒也有許多工作要做。所以只要我們遵行神的旨意,無論去留,關係都不大。最重要的,是神在掌管。
導師:是的。神在這裡,祂並不沉默。我們也談了很久,你也許想回去細味一下,待下次見面時,我們會再看看這些教人振奮的想法。至於默想功課,我想你可以用剛才的靈閱法,默想列王紀上十九章1至21節以利亞的故事。好不好?
受導者:我一定會做。謝謝你。
導師:很好,你來結束禱告,好嗎?
受導者為著神引領他思考祂的話而感恩,並求賜順服的心,將未來的道路交託主。
聖靈才是真正的導師
這次會面,我作為導師,非常留心聖靈的臨在。因為既然導師並非要提供意見,我就讓自己與受導者一起在主面前等候。這樣,我不但以同理心作回應,也能注意到主藉經文說話,隨即與受導者分享,如此以經文作為導引的焦點,可幫助我這樣的導師,在導引時指導性不致太強或流於模稜兩可。讓聖靈成為真正的導師。
對談裏有一次輕微的質詢,我指出受導者可能錯過了經文裏的一點甚麼,這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的感覺和信念。在上述例子,受導者不但感到平安,更感受到憑信往外闖、開到深處的挑戰。他不再只注目於不同的選擇,也接受了深化生命、更大委身的挑戰。
當受導者聚焦於聖經,他就憶起其他重要經文──作耶穌的驢子,這在他的生命和事奉上都有關鍵作用。作為導師,我的任務是要提問合適的問題,幫助受導者發掘經文,從主聽見新的話語。受導者用了很好的比喻(磐石),也很幽默(自比為驢子),從而探索自己心裡的渴望,這有助他重燃起初對主的愛心。
聖靈繼續導引
一星期後,受導者來參與另一次屬靈導引。與上次導引比較起來,他的心情完全不同,更加輕鬆,想法更加開放,而且面帶笑容。我們稍稍輕鬆活動過後開始對談。以下是對話的前半部分﹕
受導者:我實在很高興,感到主在帶領每一步。我不用再憂慮甚麼了。
導師:這話怎說呢?
受導者:初次找你的時候,我原希望你給我一點實際忠告,因為你曾在加拿大住過,又在那邊工作了許多年。可是你沒有用此角度講,這讓我頗驚訝。後來我回家再想,發覺環境其實並非關鍵,問題是,我是否在祂完全的旨意裏。然後保羅為歌羅西的信徒代禱的經文浮現在我腦海裏:「我們……不住的禱告祈求,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,滿心知道神的旨意」(西一9)。
導師:妙極。你是如何想起這經文的呢?
受導者:不太記得了。大概與你運用經文的方式有關。我不太清楚。
導師:啊,我請你讀的那段經文,你喜歡嗎?
受導者:喜歡。它本是耳熟能詳,但對我來說,它又活起來。
導師:你最大的得著是甚麼?有用靈閱法默想嗎?
受導者:我基本上照著你的方式做。
導師:有何領受沒有?
受導者:多得很,但兩件事最特別。一是如何不學以利亞──自以為是唯一剩下的忠心先知;二是學以利亞──揀選以利沙作助手和繼承人。
導師:(這讓我稍稍感意外,因為我選這段經文的原因,或引導我想起這經文的,是神在微聲裏向我們說話,即上次會面開始時我隱約提到的。我暗暗希望他會領略這點。)這很有趣啊!你覺得主對你說甚麼呢?
受導者:作為受過訓練的事奉人員,其實我也頗自覺,若利用經文合理化自己的渴望和計劃,是不對的。但我腦海重複浮現這兩個念頭,聽見主對我說:「你並不孤單!裝備其他人與你同工!」這些想法真有點當頭棒喝。
導師:是嘛!我聽來就覺得很穩妥。
受導者:你說的對!我感到釋放,得著鼓勵。現在我不再想去留問題,心裡只想,服事主是多麼好,也想與其他人分享事奉的喜樂。
導師:聽你說來,也讓我很高興……
第二次會面教導我要向主開放。我深信,若作導師的在屬靈導引裏向主開放,那麼無論是否能為人提供完美的導引,也不再重要,因為聖靈會用我們所獻呈的,將之轉化為祂自己的導引工作。然而我的經驗是,運用經文就好像軌道,使我們在尋求祂完全的旨意時,能有規有矩。在屬靈導引中,若我們能將禱告與神話語的適切運用,就不用擔心錯引受導者了。
(上文譯稿原載於《會晤神聖》一書,承蒙天道書樓及原作者允准轉載,謹此致謝。另,本文經《靈深一席談》編輯略作潤飾,特此聲明。)
與作者對話
譯者:李世煇
白:白琦(Jeannette A. Bakke)
李:李耀全
白:使用聖經作屬靈導引呈現很多有趣的挑戰,包括要以禱告的心辨別神是否引導我們在某時刻要引用經文。若是這樣,那麼是由導師給予經文;還是詢問受導者對於剛才所分享的,勾起他哪些經文的回想?導師和受導者的決定都會受到他們的背景影響。人們對聖經的體會大致有三種情況﹕(1)那些誤用聖經的領袖,他們對經文的詮釋是為了控制別人;(2)那些不曾花時間心思讀經,仔細默想經文的人;(3)那些已花了很多時間浸淫在經文裏的人。這些背景都會帶來多樣的變化,當你使用聖經作屬靈導引時,你注意的準則是甚麼?
李:我通常都避免給予簡單的聖經答案和指引。香港的情況令人更加需要注意,因為華人基督徒對屬靈導師顯得特別尊敬。在我所引用的案例中,受導者是一位牧者。當我向他建議一些慣用的經文時,也喜見他回想起對神的話語的體驗。
白:雖然你很小心,不會只是單單地告訴受導者怎樣做;但我看你的模式是比北美更為主導,這是否由於你的文化背景所造成?
李:我同意在這個案例中我較為主導。部分原因是我相信:「信心來自了解。」在亞洲的環境和文化裏,聖經的運用偏向引導性,因為亞洲人(包括導師和受導者)都很仰賴聖經的權威。我傾向參照經文以避免主觀。受導者往往期望導師能給予一段具指導性的經文。
白:在北美,對於靈旅的同行者,一般都稱為「屬靈師傅」或「門徒訓練」。「屬靈導引」是指以禱告的心聆聽聖靈的臨在或邀請,並意識神何時或如何引導對談把焦點放在聖經裏。有沒有一些時間你特意不使用聖經作屬靈導引?
李:有的。當我認為倚靠想像的肯定之路(Kataphatic Approach)過於認知性或導引性的時候,我會使用強調倒空意念和意象的否定之路(Apophatic Approach);鼓勵受導者嘗試簡單地在神面前等候,讓神的偉大充滿他。當我覺得受導者只是在頭腦上與神交流的時候,我就會這樣做。
白:另一個對你導引節錄的回應是﹕這流程看來似乎比實況簡單一點。有關這方面你有甚麼想法呢?
李:上文的對話是摘錄自一段很長的交談,那是建基在一段有基礎的關係上。因此,這段摘錄未能涵蓋所有發生的事情。
白:你認為使用聖經作屬靈導引會有甚麼潛在危險或困難?
李:我想其中一個最大的危險是導師利用經文,以支持他個人的方向。另一個危險是濫用聖經的權威(成為獨裁主義者),來指令人往某個方向。使用聖經的主要困難是導師要忠於聖經,不要忽略當中的教訓或怯於和受導者分享;同時又要平衡,避免以上情況的誤用。當然,也有另一種危險,就是導師和受導者都曲解、誤解和誤用聖經。最後一個危險是「聖經偶像化」,意思是以聖經代替神。
白:這是一個很好的論點,在約翰福音五章39至40節,耶穌也論到這一點:「你們查考聖經,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;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。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。」看來,我們都渴望受導者能透過聖經歸向神。我們也希望他們更深入研讀聖經,因為聖經激勵與扶持他們的盡意、盡心、盡力地愛神的渴想。
延伸閱讀:
1.
M. Basil Pennington, Lectio Divina –
Renewing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Praying the Scriptures (New York: The
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, 1998.)
2.
M. Robert Mulholland Jr., Shaped by the
Word – The Power of Scripture in Spiritual Formation (Nashville: The Upper
Room, 1985.)
作者簡介:
李耀全牧師為香港建道神學院教牧神學教授,同時也是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及教牧中心主任(編按:李牧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名譽講師)。他是一位屬靈導師、臨床督導和訓練員、專業婚姻及家庭治療師;著有超過十本有關輔導及靈修的中文書籍。他是《靈深一席談》的顧問編輯,也是其北美英文版的編輯委員會成員。
白琦(Jeannette A. Bakke)博士是《會晤神聖:屬靈導引指南》(Holy Invitations: Exploring Spiritual Direction)的作者。她在神學院、退修活動及訓練課程中,教授屬靈導引;是一個跨宗派小組的成員,探索默觀禱告在神學教育中的角色;同時也是《靈深一席談》英文版的特約編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