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卓(Barbara Horkoff Mutch)
訪問:貝內爾(David G. Benner)
翻譯:郭瑞儀
有這樣的一個故事:很久以前,每當邪惡勢力向猶太人發動猛烈攻擊,偉大的拉比以色列巴爾謝姆托夫(Rabbi Israel Baal Shem-Tov,
1698-1760編按:猶太教領袖)就會走進森林深處的聖地,燃起火堆,向神禱告。
當他完成這三件事之後,奇蹟就會出現,猶太人在苦難中得到拯救。
一代過去,當拉比的門徒遇到同樣的困境,要為受苦難的同胞向神代求,又會走到森林深處,禱告說:「天地的主宰,求祢垂聽!我不懂得怎樣燃起火堆,但我找對了地方,我懂得禱告,相信這已經足夠。」
奇蹟的確發生了,猶太人得到拯救。
許多年之後,苦難再次臨到猶太人,他們的領袖走進森林裡,說:「天地的主宰,求你垂聽!我不懂得怎樣燃起火堆,不懂得禱告,但我找對了地方,相信這已經足夠。」奇蹟的確發生了,猶太人得到拯救。
後來,就在不久之前,猶太人經歷前所未有的災難,他們的領袖頹然坐下,雙手抱頭,向神呼求:「我不懂得怎樣燃起火堆,不懂得禱告,甚至不知道往森林哪裡去找那地方。我只能把這故事重述一次,相信這已經足夠。」是的,是的,這已經足夠。1
我很喜歡故事。自小愛閱讀的我,每次出門總把太多的書帶在身邊,認為離家外遊時最難熬的,莫過於無書可讀。故事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,往往能道出拯救的真諦;像這個猶太人的小故事,便可見一斑。
聖經亦展示了故事和拯救兩者的關係。出埃及的事蹟說明了以色列民是蒙神拯救的民族。這不在於流亡的日子,燃起敬拜的火熱;也不在於西乃山上領受十誡,與神立約。出埃及的經歷,是塑造以色列民族的關鍵事件。這個群體的原始記憶就是被釋放。他們在往後的日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述這故事,可見以色列民明白拯救和故事是不可分割的。以色列的禱告集《詩篇》反覆縷述蒙拯救的故事,以及那位拯救他們的神。「你們來看神所行的,祂向世人所作之事是可畏的。祂將海變成乾地,眾民步行過河……凡敬畏神的人,你們都來聽!我要述說祂為我所行的事。」(詩六十六5、6、16)神為以色列民行了大事,而以色列民就透過重述拯救的故事而認識神。聆聽和述說神的作為,就成為了以色列民靈命塑造的基礎。
初期教會亦深諳故事的力量。最早期的信徒講道不會以神是否存在為題,不會為復活辯證,也不會爭論基督的神性。第一篇的福音講章只重述了耶穌基督在世的事蹟,以及門徒的親身經歷。2初期的傳道者被問及何謂拯救、救贖和啟示時,他們只會重述耶穌和自己的生命故事:「這些事在我們中間發生,在我們身上發生。」
「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,第一,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,為我們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;又照聖經所說,第三天復活了,並且顯給磯法看,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,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,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,卻也有已經睡了的。以後顯給雅各看,再顯給眾使徒看,末了,也顯給我看;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。」(林前十五3-8)
保羅宣告說:「事情就是這樣:基督受死、埋葬,然後復活,被許多人看見,我也看見祂!事情就是這樣發生,也發生在我身上。」一次又一次,使徒重述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,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模式:拯救和故事是緊緊相扣的。
除了「拯救」之外,好故事亦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的身分,知道自己屬於誰。詩人白德慧(Jacqueline Baldwin)筆下的《說故事的麥爺爺》(直譯;Grandfather Mackenzie, Storyteller),勾劃出故事蘊含能界定身分的力量:
他給我說故事,那些對他至關重要的故事
把故事成為我生命編織的一部分
把故事縫進我的織布中
就是每個孩子拆解世事奧秘
而製成的織布
一天
刺骨寒風吹至
帶來苦難和疼痛
我訝異地發現
那縫滿故事的織布包裹著我
牢牢地保護著
盛載靈魂的心房3
故事就像一塊優質的織布,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安全感。流傳下來的故事,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現況,又將要成為何等樣的人。透過述說和聆聽故事,我們成為「故事化」的人。當我們能從自己和群體的故事中學習,就能了解過去和現在,並一窺將來的可能性。但故事與靈命塑造的關係又是怎樣的?甚麼故事才是重要的?
甚麼才是重要的故事?
對靈命塑造有幫助的故事,至少可分為三類。每個類別都構成「生命編織」的重要部分,能讓我們明白到神在人生命中的作為。聖經故事提供學習素材,讓我們的思想和心靈沉浸其中。聖經包含許多不同的素材,其中以敘事為最基本的文體。事實上,整部舊約都放在一個敘事式框架中。希伯來聖經中的三個部分──律法書、先知書和聖卷,均以敘事形式表達,其中亦包括預言、箴言和詩歌等文體。敘事在新約中亦佔有重要的位置,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就是好例子。聖經的中心思想是神在歷史中的作為;沒有任何文體比敘事更能表達這一點,亦沒有其他東西能像聖經故事一樣,如此滋潤人的心靈。
我們親身經歷的故事,對於靈命塑造亦舉足輕重。認識和了解自我是靈命成長的基礎。靈命塑造的重點,就是學習去察驗和回應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;而幫助別人邁向這方向,就是屬靈導引的基本任務。為了辨識神在人生命中的臨在和作為,我們需要對身處場境有一定了解。按照畢希納(Frederick Buechner, 1926-;編按:美國長老會牧師,作家)的說法:「倘若神不要透過聖經和教會等正式渠道向我們說話,我相信祂大抵會透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向我們說話……祂對每個人的說話,是不能言喻地真實和寶貴。這樣,自傳就成為一種禱告的方式,而……其重要之處,就在於它是禱告的呼喚。」4
第三類與靈命塑造有關的故事,就是那被稱為「偉大的故事」或「神的故事」。聖經故事和我們的故事,都必須放在這個故事的大前題之下去理解。聖經中不同的故事,組成一個講述創造、分離和救贖的大故事。這大故事統一了全本聖經的主題,亦勾劃出教會的角色。神的故事蘊藏在信仰群體的敬拜生活之中,特別是教會節期頌讀的經課、教會聖餐和聖禮,以及最明顯不過的──信經之中。
靈命塑造第一步,就是學習在神的大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因此,我們需要把大故事、聖經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串連交織起來,找出當中的關連。在我們的故事與神的故事交匯之處,就是我們與神相遇之地。就在這交匯點,神等待著去塑造我們。
隔離的故事
從聖經中的歷史大事看來,神的大故事圍繞著兩大主題。在靈命塑造方面,這些主題亦會不斷出現,直至整合在我們的生命中。第一個主題就是隔離、分離。面對一些把自己和別人隔離的事情,我們會如何回應?如何處理絆倒我們的行為?如何應付生命中的罪?
這些都是隔離的問題,亦是聖經故事中常見的問題,從該隱與亞伯、雅各與以掃、約瑟與兄弟的故事,都可以看見。如果我們要真正明白隔離在個人生命中的意義,就必須細讀聖經所描述的第一個隔離故事──創世記第三章。夏娃為了追求自由獨立,把自己與創造主隔離。亞當因為罪疚和恐懼,把自己與創造主和他的配偶隔離。雖然亞當受造是為了建立關係,但他說:「我……聽見……我就害怕……我便藏了」(創三10-11),赤裸裸道出最深層的隔離和封閉。
要從這故事中汲取教訓,先要設想自己與亞當和夏娃一樣,身處樹林之中,然後省察自己有否因著不信靠神而啟動的防衛機制。聖經故事之可貴,就是讓我們在故事中找到自己,接受神的挑戰,從而與神相遇。聖經主要是來「分辨或『判別』兩類讀者:誰人傷透了心?誰人願意悔改?」5人類始祖在伊甸園的故事,就是我們的故事,要我們懷著禱告的心去檢視自己所經歷的隔離和分離。經文讓故事去詮釋我們的經歷。由伊甸園開始,人類歷史中一直充滿著隔離。受隔離所傷的心靈追求更新,是靈命塑造的重要一環。
更新的故事
幸而,靈命塑造中最關鍵的不是隔離。再看伊甸園故事的結構,清楚帶出了靈命塑造的重點。創世記三章的開首與結尾分別記載了女人與蛇和女人與神的對話(創三1-5、13)。男人與女人及男人與神的對話就放在中間(創三6-8、10-12)。好消息是,原來故事重心不在於隔離,而是神與人同在。「耶和華神呼喚那人,對他說:你在哪裡?」(創三9)。故事和靈命塑造的關鍵都一樣,就是那位採取主動和行事的神。
葛達勒(Sidney
Greidanus;編按:當代美國釋經式講道學者)說:「與其他文體相比,故事最著重的是要找出:神要藉此啟示祂哪些特性?……聖經所敘述的立約歷史中,每個人物的出現並不是為了表現自己,而是要顯示神在人身上的作為,如何與人同工,如何藉著人成就美事。」6神在聖經中向人啟示祂自己,以致我們能認識祂,學習去愛祂和信靠祂。經文所記載的,不只是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或人被隔離的故事,而是描述了耶和華神的性情。故事讓我們知道,即使人被隔離,神仍是採取主動的那位。神來了,並且發出呼喚。「耶和華神呼喚那人,對他說:你在哪裡?」(創三9)我們必須確認神採取主動這個無可比擬的真理,才能真正明白隔離的意義。按照秘魯神學家古鐵雷斯(Gustavo Gutierrez, 1928-;編按:天主教教士,解放神學的主要人物)的說法:「聖經裡的神,是那位來到人中間的神。」靈命塑造的工作,大部分都是圍繞著隔離或疏離的課題,並且察驗那位來到人間的神的臨在和作為。
靈命塑造的思考問題
在靈命塑造的過程中,有三條很重要的對話式問題,對我讀經很有幫助。第一條問題是「這故事與我的故事有多相似?」或「這與我們的故事有多相似?」畢希納曾說:「聖經是一本有關我們的書,我們的離經叛道、爭戰和祝福;能窺見此點,便能帶來真正的獎賞。」7我很早已持著這信念,因此每當我讀到一段經文,就會把自己代入,設想這是自己的故事。我深信靈命塑造的基本功,就是學習把自己編進神的大故事中,不斷尋找自己的故事與神的故事之間的交匯點。以創世記三章為例,我就如夏娃一樣追求獨立,為自己如亞當一般諉過於人而心感痛悔,驚訝於神竟溫柔而堅定地要抓著叛逆的我。我就像與神摔交的雅各,一日未找到故事與自己的關係,一日也不會輕易把它放下。
第二條問題是從第一條引申出來:「活在故事中是怎樣的?」溫托夫(Nicholas Wolterstorff)指出,要活在故事中,就要嘗試按著文字細節所勾劃的活出來。在故事世界中成長的孩子,故事就會塑造他們的想像力。直至今日,我們仍活在被故事塑造的生活中。溫托夫認為,重點不在於我們會否被故事塑造,而是我們被哪些故事所塑造。8聖經是塑造靈命的最偉大著作之一,這個大故事對我們的生命影響至巨。
尼日利亞作家歐克里(Ben
Okri, 1959-;編按:美國當代著名宗教哲學家)說:「我們按照故事而活,亦活在故事中。無論如何,我們活在很久以前或一直以來印於腦海的故事中,或是自覺或不自覺地,活在自己栽植的故事中。活在故事中,既可為生命賦予意義,亦可否定生命,視之為毫無意義。如果我們更改了生活所參照的故事,我們的生命亦可隨之改變。」9透過拼棄絕望無路的故事,獲得賜生命的故事,就是那些記錄了神的主動和作為的故事,我在尋找更新的機會。我亦嘗試按照這位呼召人、來到人中間的神的故事而活,因為故事蘊藏了真理。
第三條問題是關乎讀經方法:「我們如何為靈命塑造,而非只是為了獲取知識而讀經?」莫荷倫(M. Robert Mulholland Jr.)在其著作《聖經塑造的生命》(直譯;Shaped by the Word)中亦有回應此問題,見解獨到。為了獲取知識而讀經,就會務求在最短時間內讀完最多經文,掌握經文時也主要是從批判性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。10雖然這種讀經的心態有其價值,但卻令人容易以功利的心態讀經,為求「今日有所得著」或從中找到信息與人分享。
相反,為靈命塑造而讀經,所著重的是質而非量,目的是在經文中遇見神。當我們為靈塑而讀經,就會追求深度,渴望對所念的作出回應,並因了解那位我們所跟隨所愛的神的作為和性情,就願意在生活中遵照而行。我們不再苦纏要完全了解經文,而是容讓自己處於奧秘之中。11為靈命塑造而讀經,是一種存著愛與謙卑的讀經體驗,滿有忍耐和盼望。
故事化生命
神的話語是基督徒與神同行的基礎。聖經既是聖靈所默示的,亦理所當然地是我們靈命塑造的重要基石。在我們與神同行、與人靈旅結伴的生活中,無任何東西能取代那叫人知罪、賜生命的聖經。藉著聖經,我清楚看見與自我和別人的疏離,以及與神的隔絕。藉著聖經,我的眼睛學會了,即使在罪和隔離之中,仍能看見神的愛和恩典臨在。若能在靈命塑造方面注入故事化的元素,就能大大幫助我們與其他人同奔天路。
在故事化的概念下,我們可以視人生為一次演繹故事的機會,把神的大故事的真理融入生命中,透過與聖靈同行建立滿有美德的生活。藉著我們的生命見證去分享故事,向別人忠述那位來到人中間的神的故事。在個人和群體的屬靈操練裡,透過定期為塑造靈命而讀經,我們更深入地學習故事。在歡慶的日子,我們在聖餐禮上領受故事,直接把自己投進神的大故事中。12靈命塑造和故事是緊緊相扣的,為信徒編織故事化生命。
與作者對話
貝:貝內爾
麥:麥卓
貝:讀罷你的文章,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一位叫我獲益良多的作者,我很喜歡他的作品。我問他如何成為一個好作家,他的答案很簡單:「讀好書。」我之所以想起這段對話,是因為我猜想你也是透過閱讀和聆聽許多好故事,而培養出對故事的熱愛,對嗎?你對敘事的興趣是源自哪裡呢?
麥:說的不錯。我的世界是由故事塑造而成的。我的父母很會說故事,伴我成長的都是一些草原世界、歌頌辛勤和大家庭的故事。我喜歡學習,亦喜歡與表兄弟姊妹到河中嬉水。閱讀是我的至愛,兒時每週一次到附近圖書館的習慣,把我帶進那奇妙的國度。《紅髮安妮》(Anne of Green Gables;或譯:《清秀佳人》)中安妮的想像力和忠誠、哈比人(hobbits)的友情和勇氣、芬奇(Atticus Finch)律師的正義感,都令我心往神馳,引導我思考自己理想中的生活。維瑟爾(Elie Wiesel, 1928-;編按: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二次世界大戰時與家人被送進集中營,僥倖生還)指出,「有些事情發生了,卻不是真實的;有些事情是真實的,卻從未實現過」。他道出了故事的影響力,可以揭示真相,感染生命,並且是滿有智慧和更新力量的。
貝:令我很感興趣的是,你說讀經時有三條「很重要的對話式問題」,把讀經化成一段對話的過程,那是多麼豐富和活潑!可否分享一下,你如何揣摩這些方法出來。運用這方法後,對你的靈命塑造又有何幫助?先看看第一條問題:「這故事與我(或我們)的故事有多相似?」
麥:由於我的成長環境充滿著大大小小的故事,自然而然地,我都會在書本中找出一些與自己關連的地方,常問:「這故事有甚麼地方與我相似?」另一方面,無論是為了講道、教導或與朋友傾談時分享某段經文,我都必先找出那段經文對我獨有的信息,因此也進一步加強這種對話式的閱讀,過程中亦為我帶來了不少有趣的發現。有一次,我正在為婦女午餐聚會預備講章,經文是耶穌與井旁女人的對話(約四)。按照慣常的做法,我假設這也是我的故事。但經過數星期的反覆思考,我竟發現這不是我的故事。我就像被雷擊中一樣的震撼──那些婦女受眾以及我自己,可能是最難代入這故事的人。我們都是備受尊重的一群,應該是待在家中,而不是在猛烈的太陽底下偷偷打水。我們可能會忙於家中大小事務、照顧小孩、打理家務。或者,既然時值中午,我們可能剛上完教會,正在品評牧師的講章或某某人的頑皮孩子。我們可能獨善其身、義正嚴詞,絕不認同那種放任隨便的價值觀,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與結婚多次的人打交道。
但是當我再多花時間細讀那故事,發現那也可能是我們的故事。每一個出席午餐聚會的人都渴望被認識和被愛。我們都可能像那撒瑪利亞婦人一樣,因為渴求親密而令我們走向毀滅和悲劇。我們都嘗過那刺心的寂寞。她的寂寞與我們一樣,她的飢渴與我們一樣;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與我們一樣。當我讀經時問「這故事與我的故事有何相似?」時,經常都會有類似的發現。
貝:第二條問題「活在故事中是怎樣的?」如何在你讀經時塑造你的靈命?
麥:溫托夫提出活在故事中的三種方法:那是你本身的故事,或那故事影響著你的家庭,或你嘗試按著故事的描述而活。因此,問題不在於我們會否活出一個受故事影響的生活,而是我們被哪些故事影響。
我的生命曾被一個與領養有關的故事影響。我四歲的時候,朋友的姊姊對我說,我是「領養的,遭父母遺棄,荷哥夫(Horkoff)夫婦不得不把我帶回家。」我很傷心,在媽媽面前嚎哭不停。媽媽安慰我說,我是最被重視珍愛的,在醫院裡的所有嬰孩中(多年後我才明白那不全是事實!),爸爸媽媽因為愛我所以選擇了我,而小女孩的父母也不得不把她帶回家。從那日起,我對領養有了不同的理解,而我從聖經中亦體會到領養更深層的意義。
叫人意想不到的是,領養或叫人得兒女名分是神差派耶穌到世上來的原因。使徒保羅向加拉太信徒清楚指出,「及至時候滿足,神就差遣祂的兒子,為女子所生,且生在律法以下,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,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。你們既為兒子,神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,呼叫:阿爸,父!可見,從此以後,你不是奴僕,乃是兒子了。既是兒子,就靠著神為後嗣。」(加四4-7)聖父、聖子、聖靈皆有參與成就在這叫人得兒女名分的恩賜。成為父神的兒女讓我們可以領受聖靈,並且唯靠耶穌來到世上才能成事。就是這個故事和得兒女名分的含義影響了我的生命。對我們所有人來說,這都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邀請!
貝:第三條問題──「我們如何為靈命塑造,而非只是為獲取知識而讀經?」──令我醍醐灌頂,尤其對於牧師及其他因工作需要而研讀聖經的人來說,這確是一項挑戰。但無可否認,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。可否分享一下這問題對你有何幫助?
麥:為靈命塑造、非只求頭腦上的知識而讀經,經常令我額外留意自己內裡的不安,並設法平靜自己。我希望向本篤會教士學習,他們立下恆心不變的誓願,深信無須到處尋找,在此時此地就可遇見神。我想學習這讀經方法,因此我嘗試在讀經上立下恆心不變的誓願,在某段長時間中,選擇閱讀同一種文體或同一部書卷,有時甚至是同一段經文。去年夏天,我用上三個月時間讀彼得後書一章1至11節,嘗試明白如何與聖靈同工,在自己生命建立美德。反覆閱讀了幾個星期,懷著對神與我和經文同在的信心,我開始發現基督教靈修學就是關於建立德行和心存感恩。這段經文不斷塑造我的靈命,是不經不覺地令人成長,且滿有盼望。
註釋:
1. Elie Wiesel. The Gates of the Forest, Trans. Frances
Frenaye. (New York: Holt, Rinehart and Winston, 1966) prologue.
2. H. Richard Niebuhr.
“The Story of Our Life,” In Why
Narrative? eds. Stanley Hauerwas and L. Gregory Jones (Grand Rapids:William
B. Eerdmans, 1989) 21.
3. Jacqueline Baldwin.
Threadbare Like Lace. (Prince George,
BC: Caitlin Press, 1997).
4. Frederick Buechner.
Now and Then. (San Francisco: Harper
and Row, 1983) 2-3.
5. David L. Jeffrey. “Gnosis,
Narrative and the Occasion of Repentance,” In Faith and Narrative, ed. Keith E. Yandell (Oxford: Oxford
University Press, 2001) 58.
6. Sidney Greidanus. The Modern Preacher and the Ancient Text
(Grand Rapids: William B. Eerdmans, 1988) 216-217.
7. Buechner, 21.
8. Nicholas
Wolterstorff, “Living Within a Text.” In Faith
and Narrative, 212.
9. Ben Okri, A Way of Being Free. (London: Phoenix
House, 1997) 46, as cited in The Truth
About Stories, Thomas King (Toronto: Anansi Press, 2003) 153.
10. M. Robert
Mulholland Jr. Shaped by the Word,
rev.ed. (Nashville: Upper Room Books, 2000) 51-53.
11. Mulholland, 55-59.
12. Gordon Lynch and
David Willows, Telling Tales. Contact
Pastoral Monographs, 8 (1998): 32-34.
作者簡介:
麥卓(Barbara
Horkoff Mutch)現任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克里神學院(Carey Theological College, Vancouver, British Columbia)學術事務部副主任,及教牧學研究科教授。她曾任牧會工作,熱愛好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