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

生命陶造的讀經

何傑 (Kit Ho)



  生命陶造的讀經,是一種讀經的態度。這閱讀進路,目的並非為了搜集資料(information),包括歷史考古、文本鑒別、科學求證或宗教比較等,因為這些有趣而相關的課題資料,並不是聖經原先持有的寫作目標;其實,這閱讀的旨趣,在於生命的轉化(transformation),正如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:「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,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」(提後三16)。這「道成肉身」的聖經,誠然是可客觀作科學考證的歷史文獻,以人類的語言文法寫成,但祂卻自我宣稱是神的話語、聖道,超越時空地對信仰的群體說話。


神話語本身的超越性


  作為神的話語,一個不可輕視的事實,就是祂本身的超越性。祂能夠向童真的心靈說話,卻隨著我們閱歷的深廣和敬虔的成長,才讓我們逐漸窺見其奧妙和精彩之處。這些不可逾越、縮減或替代的經驗,尤其與神相交關係的經驗,都叫我們一生以多回合的讀經,來對應生命的體驗,來察驗這不斷令人驚訝的聖言。我們要承認在人性的局限和經驗階段性的限制內,神的話語是我們可以體會,卻又是無法完全體會的。我們是透過基督的豐盛(福音書的記載和保羅的演繹)來明白神話語各書卷整體的豐盛。同樣,我們也是透過聖靈的居中內住,明白榮耀的基督奇妙地臨在於個人和群體中,從祂那裡明白與父神相交的奧妙,和從祂的眼光透識神的話語和做人這回事。這屬靈經驗的啟發和人生閱歷的成長,幫助我們以越來越有層次的深度來明白聖經超越而親和的內涵。

  從靈命成長的角度來說,體會基督豐盛的臨在既是超越個人,同時也具體臨在個人經驗之中。在個人的體會以外,教會群體靈命的向度是不可忽略的。基督把我們各有局限、不同性格傾向和個別成長背景的人聯絡成為肢體,以恩賜互相服侍,以愛互相接納補足,操練相交與敬虔,順服與治理,就是叫祂豐豐富富的恩典,透過整體的敬拜和愛的服侍而臨在,也透過教會作身體臨在世界和社區之中。但整個身體的靈性活力,乃在於個別肢體的靈性活力,直接連於元首基督,然後才是互相牽動配搭。就是這肢體相交、經驗的共融、人性基督化的建立,我們對聖經──原本是賜給群體的聖言──才能有深切及立體的領受。


與我們對話的「我是」的神


有趣的是,聖經並不是一本說教的長篇鉅著,孜孜不倦地教德道義,卻是以不同的文學體裁,包括情節生動的故事(如亞伯拉罕的信心故事、約瑟故事、路得記、以斯帖記)、歷史性的敍述(如列王紀、歷代志、使徒行傳)、哲理性的思辯(如傳道書、約伯記)、律例的申明(如利未記、申命記)、前瞻性的盼望(如以賽亞先知救恩的應許)、發人深省的末世異象(如但以理書、啟示錄);也有情意盎然的雅歌、刺痛心靈的先知斥責 (如耶利米、何西阿書)、動情說理的教牧書簡(如哥林多書、提多書、約翰書信),來展示與神同行的人生。這些古經有力地突破讀者種種封閉的框架,展現出那位「我是」的三一真神,教我們察照在人生際遇中,我們如何與祂相遇,作出生命的對話。因為先有祂的「我是」,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「我是(誰)」,明白祂是如何塑造轉化我們的生命,引導我們走進祂的心意,實踐個人與群體在世的使命。


突破客觀研究、進到轉化生命的對話


  聖經研究有助我們實踐生命轉化的讀經嗎?經過百多年嚴謹而有方法論的聖經學術研究,學者們不斷發掘文獻背後豐富的歷史、文化和宗教對信仰的意義。這些對望文生義的靈意解經(或隨意解經),設下了客觀的管制,卻使聖經的詮釋,逐漸成為一種純粹客觀描述性的學問。尤有甚者,學術界把聖經研究與神學認信分割,與生活指引脫節,至終聖經研讀成了一門令人卻步、與信仰人生不相干的深奧學問。西方啟蒙時代後,批判性歷史研究的後果之一,是讓學術把聖經從教義的前設中釋放出來,訂下了科學化並有方法論的研究法來理解聖經,使經文的詮釋成為一種純粹客觀描述性的學問。如此一來,聖經只被視作以色列和初期教會宗教歷史的文學結晶,不存宣講基督信仰的意義。在這種觀念的禁制下,聖經從教會信仰生活中被奪去,只交在有識之士的手上作學問的研究。可幸聖經本身亦活潑地突破這些純客觀的學術框架,並有力地顯出其宣告性的信仰:「神說……」;「……這是耶和華說的」;「看哪,神的帳幕在人間。祂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祂的子民;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作他們的神……」,且要求讀者作出忠誠的回應。我們是因這道與基督相遇而生,亦靠這道在聖靈裡面成長。


讀經的態度有幾點值得留意


一、讀經沒捷徑,只要沉著,愛慕多讀,持之以恆,讀之有法,有一天終會豁然而通,越讀越有味。由始至終,這是聖靈藉聖道在人開放的心靈中牽引和啟導的工作。

二、做人越有練歷見識,就越明白聖經在說甚麼;讀經越有日子的浸淫,也就越明白做人這回事。這是生命與文本的對話,是活的道,且向不同經驗深度說話的道;不要以為在某些日子讀過某些經卷的片段,把理解的印象停頓在那兒就足夠了。在人生歷程的新路段中,如步入中年、暮年階段,皆可繼續開放,讓神透過經文重新向我們的處境說話。

三、讀經不是止於讀經。回到聖經去的目的,是回到三一神去,與神同在、同行。讀經是為認識神,以及從神的眼光認識人生。不要被聖經研究的學問引到枝節探討的岔路上。聖經研究是開啟經文的歷史、文化及語言的含義,而不是把研讀的目的終止在那裏。越是要精確掌控經文的理解,經文就越難與讀者產生生命對談,引導讀者去認識神、認識自己。無論怎樣,總要立定心意,藉著閱讀與默想經文回到神那裡去。

四、讀經不是單用個人經驗和理解去讀,更要讓聖經讀出自己的經驗和心性來;讓造物主的話語成為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心靈的光明與陰暗,人性的善與惡、美與醜。站在這誠實的基礎上,才可以談成長,才能明白創造生命、救贖生命、更新生命這三一神的心意與愛意,並了解如何與神共舞此生。

五、神的話語能誠實光照人心靈的黑暗與偏執,使人不致在物質充塞的消費社會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迷失自己。原來只有神的話語才能使人心得滿足,靈得安穩,愛得滋養。

六、讀經的難題不單是客觀經文的問題,也有主觀的成分:如讀者內心浮躁不安、偏向慾念、與罪爭持;或因負面經驗對神有情緒,因生活壓力而焦慮疲憊,因人際衝突而心生苦澀、憤怨。在這類情況下,信徒確實需要禱告自省,敞開心靈等待主愛的洗滌與潔淨,才能以溫柔的心承載主道。

七、讀經與靜修。現代繁忙的生活不可避免,適時的退省休息更形重要。忙而不亂是現今基督徒要面對的生活課題。簡單如工餘放緩步伐散個步,或假日登山遠足,都有助心靈的沉澱,能帶領我們回顧生命經歷,醒覺內心的憧憬與懼怕、渴慕與掙扎,察照神深深臨在的恩典作為,繼而專心向主。無論我們認識多少聖經真理,累積了多少神學知識,我們就是需要獨處靜思,將真理內化、融會於自己真實的生命情態中。若要使靈命持續進深,獨處的時空與經歷是不可缺少的。若渴望藉著讀經領會整合我們的生命,靜修獨處是一個基調的操練。

       
  最後,還是主耶穌說得最好:「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,已經乾淨了。……你們若常在我裏面,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;凡你們所願意的,祈求就給你們成就。……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,就常在我的愛裏;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,常在祂的愛裏。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,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,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。」(約十五3-11


作者簡介:

  何傑是中國宣道神學院院長,是《靈深一席談﹕真誠生命轉化的探索》主編;及《聖經‧生命陶造版》(香港﹕漢語聖經協會,2007 ) 中文版主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